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19
0
生成式 AI

生成式 AI 與資安防線:探索、實驗與實作系列 第 19

Day 19:法律與倫理:AI 使用的規範與責任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隨著生成式 AI 的普及,從圖像創作、程式碼生成,到自動化客服與資安防禦,AI 已經深入我們的日常。然而,AI 的應用同時也引發了 法律與倫理 的重大討論:我們該如何規範 AI 的使用?當 AI 出現問題時,責任應該由誰承擔?

  • 法律面向:
    1.智慧財產權(IPR):
  • AI 生成的內容是否享有著作權?
  • 若 AI 使用了受版權保護的資料進行訓練,是否構成侵權?

2.資料保護與隱私:

  • 當使用者輸入個資或敏感資訊到 AI 系統中,這些資料是否被安全保存?
  • 是否符合 GDPR(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範)或各地隱私法?

3.責任歸屬:

  • 若 AI 輸出錯誤資訊,導致使用者受損,責任在於 開發者、使用者,還是 AI 本身?

  • 目前多數法律框架仍將責任歸於「人類開發者或使用者」。

  • 倫理面向:
    1.偏見與歧視:
    AI 模型可能因訓練資料不平衡,產生性別、種族或文化上的偏見,這在招聘、醫療、司法等場景中尤其敏感。

2.透明度與可解釋性:
許多 AI 系統是「黑箱」,無法清楚說明決策依據。若用於資安或公共安全領域,缺乏解釋會降低信任度。

3.濫用風險:

  • Deepfake 被用來製作假新聞或詐騙。
  • 生成式 AI 協助撰寫惡意程式碼。
  • 這些問題不僅是技術挑戰,更是倫理議題。

國際規範趨勢:

  • 歐盟 AI 法規(EU AI Act):要求對高風險 AI 系統進行嚴格監管。
  • 美國:傾向以產業自律與責任追溯為主。
  • 台灣:目前多以資料隱私與數位治理為核心,AI 特定法規仍在研議中。

總結:
生成式 AI 的發展速度遠快於法律與倫理規範的演進。這意味著,我們需要 建立更靈活的法律框架,同時強調 透明度、責任歸屬與倫理準則。只有這樣,AI 才能在促進創新的同時,不至於成為社會風險的來源。


上一篇
Day 18:人機協作:資安專家 + AI 的互補角色
下一篇
Day 20:未來資安人才需要哪些能力?
系列文
生成式 AI 與資安防線:探索、實驗與實作25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